首页 >资讯 > 正文

每日讯息!原来,官方对楼市的预判是这样的

来源:刘晓博说楼市 2023-03-15 16:02:45

原创刘晓博

今天(3月15日)一大早,就看到了跟2023年楼市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。

它,让我们看到了官方对2023年楼市的预判。


(资料图片)

这就是新华社播发的,“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(摘要)”。

这份重要文件里有如下表述:

就是截屏红框里的内容: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4021亿元,增长0.4%。

什么是“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”?

这里需要解释一下,政府的财政有4本账。

第一本账,是一般预算收入,主要是税收,每年收入20万亿左右。

第二本账,是政府性基金收入,包括卖地收入、行政收费,每年大约7万多亿。

第三本账,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(央企国企上交的利润),每年不到6000亿。由于金额太少,可以忽略。

第四本账,是社保基金,每年收入接近11万亿,但这本账专款专用。

真正能构成政府财力的,主要是前两本账。

政府性基金收入绝大部分是卖地收入,占比达到了91%。

2022年全年,全国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亿元,比上年下降21.6%,其中,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,比上年下降23.3%。

在今年两会上,官方把2023年的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目标,确定在74021亿元,增速为0.4%。这其实就意味着,预计2023年卖地收入应该跟2022年不相上下,基本持平。

也就是说,国家没有预估土地市场出现强劲反弹。

我们进而可以推导出:国家也没有期待楼市出现强劲反弹、全面回暖。

整体上止跌,局部回暖,土地市场、新房市场、二手房市场良性循环,才是官方预期的目标。

这可能会让一些人失望。

上图是2007年以来历年卖地收入情况。2022年的66854亿元,不仅比2021年大幅下降,也低于2020年、2019年,大约相当于2018年的水平。

但需要告诉大家的是,2022年卖地收入里有不少水分,有将近一半是地方政府“左手倒右手”。

以22个集中出让住宅用地的大城市为例,其中42%的出让额,来自地方国企(下图)。这些地方国企,大部分充当了土地接盘侠的角色。因为2022年市场非常惨淡,愿意拿地的民企非常少,基本上是央企和国企在玩。

一些城市为了解决财政困难,让城投平台贷款拿地,勉强撑起了2022年土地出让的门面。

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,其“隐形债务”(主要是各种城投债)继续膨胀。

上图是2021年末主要省份的债务率(债务÷当年财政总收入)、负债率(债务÷当年GDP),“广义”就是包含了城投债,非广义是指计算了标准化的地方债。

可以看出,有些城市的债务已经相当于3到5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,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。如果再把2022年卖地收入中的一半(地方国企接盘部分),大约3.3万计算进去,情况可想而知。

于是,国家开始限制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中“左手倒右手”,但很难限制大家“转亲”(甲城国企买乙城土地,乙城国企买丙城土地,丙城国企买甲城土地)。

所以,让楼市回暖,让真正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自主拿地,才是最重要的。

修复优质房企的资产负债表,银行给授信、贷款,允许发债,允许成立不动产私募基金等,都是为了卖地。而只有土地真正卖出去(不是左手倒右手),才能真正降低地方政府债务,促进经济发展。

从这个意义上说,虽然今年卖地收入没有增加,只要能挤出“左手倒右手”的“水分”,也将是重大胜利,也相当于实际卖地收入大幅增长了。

最后总结一下:

官方对2023年卖地收入的预期不高,增长目标接近于零。这意味着,虽然官方希望2023年楼市显著回暖,成交量放大,但不希望出现大反转、大牛市。

这个卖地目标是留有余地的,考虑了减少地方国企当“卖地接盘侠”的因素,也充分考虑了经济复苏的复杂性。毕竟,主要经济体仍然处于加息周期,全球性的需求在紧缩。

所以2023年楼市的回暖,应该是结构性的、局部的。

上一篇:【环球新要闻】信封的格式!_信封格式怎么写 _最好带图的 下一篇:最后一页
x
精彩推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