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近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了2023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的相关情况,表示将重拳整治九大网络生态突出问题。此次系列专项行动覆盖网络生态重点领域、重点环节,涉及面比较广,其中全面清理通过伪造等手法摆拍制作的导向不良的短视频,尤为引人关注。
当前,短视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获取信息、获取服务、互动交流、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。但与此同时,一些虚假摆拍、以丑为美,传播错误观念的短视频层出不穷,它们利用网民的猎奇心、共情心来吸引眼球、博取流量、赚得打赏,严重误导公众,违反社会公序良俗,损害网络生态健康。
据《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2年12月,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.12亿,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.5小时。网络空间“大流量”的背后,部分网络主体以伪造场景、杜撰细节、虚构经历等不当手法摆拍“出圈”,令人大跌眼镜。如不久前,安徽省阜阳市一女子发布自己被前夫家暴的视频,然而警方介入调查发现,完整版监控视频显示,两人多次预演,拍完还有说有笑一起看电视,所谓“家暴”实为摆拍。又如自媒体博主“云南波波”在四川凉山“资助”老人3000元,拍完视频后则收回2800元,“导演”出多条捐助他人的视频。
对此类乱象,平台相应出台了一些整治措施,如有的平台要求创作者通过剧情演绎方式创作、发布虚构内容时,需在显著位置标注作品系演绎。然而,部分人继续游走于“灰色地带”,如一美妆博主发视频称自己才25岁就被确认肝癌,视频末尾却声明“内容纯属虚构”,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,网友怒称“被忽悠”。
如此“真情演绎”,收割用户流量,消耗社会公信力,可谓是一场居心不良的流量诈骗。这些虚假故事混淆真相,不仅会引发“狼来了”效应,增加真正求助者的机会成本;还会打击优质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,形成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。如果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深度合成技术发布虚假不良信息,带来的影响更会被成倍放大,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。
防止恶意伪造摆拍短视频,仅靠道德谴责、舆论呼吁和轻微惩罚远远不够。从严整治网络生态突出问题,需压紧压实平台源头把关的主体责任。要推动算法推荐机制向上向善,加大对优质内容的人工筛选力度,为优质内容匹配更多流量资源;建立健全社会效益第一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创作激励机制,在创作权益、收益等方面向优质、诚信内容倾斜;从严打击恶意摆拍短视频行为,建立账号黑名单和MCN机构分级处罚机制,充分运用约谈整改、行政处罚、通报曝光等手段,对破坏网络生态行为形成有力震慑。当然,网民也要擦亮双眼,不为伪装者买单。对一些奇葩、诡异的短视频,要多一些深度思考,判断其合理性和真实性,切忌一看就信、拿来就转,被他人利用。
网络空间不是“法外之地”。对恶意伪造摆拍类短视频要坚决打击,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。只有多一分真诚、少一分套路,正能量才不会沦为“挣能量”,正能量才能澎湃出“大流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