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资讯 > 正文

“两增两减”背后 我国能源转型小步快跑

来源:北京商报 2023-04-16 22:01:54

4月15日,《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(2022-2023)》(以下简称《油气产业蓝皮书》)在北京发布。其中提到,2022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实现“两增两减”:储量、产量稳步提升,进口量、对外依存度实现下降,油气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。

有关分析认为,面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复杂挑战,能源安全供应保障需要两条腿走路,在推动油气行业科技创新、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,也要积极探索氢能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,加快实施新能源替代工程,从而小步快跑地实现新旧能源无痕替换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夯实能源安全保障韧性

根据《油气产业蓝皮书》,2022年我国油气产销呈现“两增两减”态势。“两增”即我国石油天然气储量、产量稳步提升。2022年,我国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4亿吨,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.2万亿立方米;原油产量2.05亿吨,同比增长2.9%,重回2亿吨“安全线”;天然气产量2201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6.07%。

“两减”即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量、对外依存度实现下降。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进口原油50828万吨,同比下降0.9%,原油对外依存度降至71.2%;进口天然气10925万吨,同比下降9.9%,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降至40.2%。

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,2022年国际市场油气价格处于波动之中,“两增两减”有利于经济稳定,增强经济韧性,体现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取得明显成效。预计“两增两减”的趋势在2023年还会继续发展。

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、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也认为,不论是疫情下主动而为,还是国际能源市场剧烈波动下的自我调整,“两增两减”都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成功,说明我国能源安全系数和能力正在进一步提高,能源供给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大趋势也已形成。

加快传统能源转型升级

《油气产业蓝皮书》还指出,“两增两减”态势不仅与全球疫情跌宕反复、地缘政治冲突等相挂钩,也与我国持续加大油气勘探资金和科技投入、着力攻克深层技术难题等息息相关。

近年来,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连续取得重大突破,在新疆、四川、渤海海域等地区共发现18个大型油气田。我国正在加快围绕“深海、深层、非常规资源”和“提高油气采收率”上开展科技创新,引领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
在陆上,我国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万亿立方米级的博孜—大北气田,顺北油田钻出9300米深地一号定向井,刷新亚洲陆上最深钻井纪录;在海上,1500米超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全面推进,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“深海一号”大气田投产,标志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“超深水时代”。

4月12日,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,加快推动能源科技自立自强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通过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”等机制,积极培育核心产业链和关键环节,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,不断提高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。

“石油企业要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,提升油气供给能力,不断完善油气进口保障体系。同时,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石油的储备体系,加快储备库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设施建设,确保能源供应保持合理的弹性裕度。”李锦认为,应该推动油气、煤炭等传统能源数字化改造,增强技术含量,加快转型升级。

实现新旧能源无痕替换

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日前发布的《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》认为,展望2023年,全球经济衰退风险突出,油气行业发展进入动荡变革期,存在更多不确定性。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、党委书记余国对2023年行业发展前景分析称,国际油气价格仍将呈高位波动态势。

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回升将拉动能源消费较快增长,面对复杂动荡的国际能源市场风险挑战,能源安全供应保障仍是行业首要任务。

李锦表示,未来端稳“油气能源饭碗”需要两手抓,在对传统能源加快技术改造同时,应当推动清洁能源降成本。新能源是未来能源供给主力,应加快建设和发展光伏和风电,努力拓宽绿色电力应用渠道。加快推进水蓄能和汇集站建设,提高风电光伏消纳能力。积极探索氢能、甲醇、地热能、生物质能源发展,加快实施新能源替代工程。

在宋向清看来,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一定要多管齐下,油气、煤炭、风力发电、光伏发电、核电、水电、潮汐发电等都不能少,多元化的能源保障体系不仅是总量保障的必须,也是分散风险的必须。不过,受装机装配和资源环境等限制,新能源目前难以承担电力供应的主体责任,煤电、油气的基础支撑和兜底保障作用不可替代。

“我们应将煤电水平的不断提升和‘双碳’目标的不断推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,统筹研究,联合攻关,力争实现能源保障与双碳目标的兼顾,并逐步将能源安全保障的重心向新能源领域转移和集聚,并最终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无痕替换。同时要建立并优化国家能源安全新机制,增强油气、煤电和新能源等抗风险韧性。”宋向清说。

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袁泽睿  图片来源:新华社图

上一篇:民生策略:打破“低波动”的力量 下一篇:最后一页
x
精彩推送